
赵爱军,男,佤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他曾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等荣誉。
龙乃村曾于1941年被国民政府划入英国殖民地缅甸,1960年在党的关怀下才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作为这座全国“年轻的村寨”——龙乃村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20多年如一日,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抓基础保民生、抓产业谋发展、除陋习树新风,让龙乃村从积贫积弱走向全面小康。

“建设好美丽家园”的“领头雁”
云南省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位于中缅边境。过去,进出龙乃村仅靠一条崎岖的山路,通行十分不便,阻碍了当地发展。那时,村民们总说“谁能把这条路修通,我们就信他”。
“路近了,群众的心才能更近。”赵爱军担任龙乃村党总支书记后,毅然带领村“两委”班子勘测路线,动员群众开挖路基,在没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仅用3个月就修通了7公里的进村路,让通行困难成为历史。
“现在,只要一脚油门就可以直达县城,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赵爱军说。如今,龙乃村下辖6个自然村都通了硬化路。
路通了,产业发展之路也通了。赵爱军带领村“两委”班子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互助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一村一品”,以65名致富带头人为引领,发展梨、李子、黄果等林果种植、蜜蜂养殖、蔬菜种植等产业,带动300余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赵爱军又带领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边旅结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旅游景观产业,培育新兴农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促农增收产业,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4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维护好民族团结”的“带头人”
物质富足了,精神也要富起来。赵爱军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坚持建强基层党组织,着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村级治理体系。作为云南省第二批“云岭先锋讲师”,赵爱军积极宣讲党的创新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村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讲好“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等爱国故事,厚植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旗帜鲜明维护好民族团结。近年来,他共宣讲1500余场,受众达5万余人次。
“是党的好政策,让边疆各族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赵爱军说,“我们的村规民约第一条就写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心向党、心向国家,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热爱中华民族’。”
赵爱军带领干部群众制定了10条村规民约,纳入“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人人要爱边,户户要护边”等内容,成为村民们时刻谨记的守则。
依托“胞波亭”“中缅胞波纪念碑”“为侨服务站”、村文艺队等阵地,村里常常举办主题教育、文艺演出,邀请周边村寨群众一同开展歌舞展演、“村晚”“村BA”等活动,促进各族村民交流融合。每逢春节、中秋、国庆等节日,龙乃村外出务工、上学的人纷纷回村,一同筹备美食、举办活动,亲如一家,龙乃村也成为中缅边境上睦邻友好示范村寨。

“守护好神圣国土”的“组织员”
行走在边境线上,处处可见青山绿水掩映的美丽村庄,家家户户国旗飘扬。龙乃村所辖6个自然村中,上龙乃自然村边境线长3.9公里,村寨离边境线最近处仅200米,护边责任重大。
龙乃村积极落实“县、乡、村、组、巡边员”五级段长挂段包片工作机制,各族党员干部带头组建联防护村队,守好边、固好防、看好家门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担任村干部以来,3.9公里的边境线,他每周至少巡边一次,20多年巡逻里程累计达7000多公里。
在边境值守巡逻中,赵爱军以身作则,常常主动在节假日值守。他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最前面,带队拦截偷渡车辆,与偷渡人员开展斗争。
“户户都是哨所,人人都是哨兵。放牛就是在巡边,采茶就是在守边。”如今,56岁的赵爱军依然日夜坚守在为国守门的第一线。在他的带领下,守卫边疆、永不换防的信念深深融入了龙乃村各族干部群众的血液里。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已近耳顺之年的赵爱军依然日夜坚守在为国守门、为国护边的第一线。他坦言,只要组织和群众信任,他将带领全村群众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好”嘱托、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上,不断交出优异的答卷。
策划:李洁
编辑:何宣颖 胡津滔 崔庆波